哪些人喜欢AI产品?

就像看着魔术师从虚空中拉出硬币一样。

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把戏是怎么发生的,你会被迷住。

但如果你看到幕后,学会了手法,你会发现根本没有魔法。

AI的情况也类似。

一份名为《“较低的人工智能素养预测更高的AI接受度”》的研究报告指出,研究人员Stephanie Tully、Chiara Longoni和Robert Appel进行了六项研究来探讨这一反直觉的联系。在这六个实验中,趋势非常一致:对AI了解较少的人比更知情的人更渴望使用AI

换句话说,当AI与魔法无法区分时,人们会接受它,一旦它成为可解释的工具,一些敬畏感就会消失。

我称之为AI热情悖论

0、快速总结

  • 为什么对AI了解较少的人更热衷于使用AI?
    多项研究表明存在强烈的负相关关系:人们对AI了解得越少,就越热情,这是由对AI的“神奇”感知驱动的。
  • 这种现象发生在所有地方还是只在美国? 文化素养越低,AI采用率越高。
  • 了解更多的AI知识会让你更想使用它吗?
    不,那些在AI知识测试中得分较高的大学生和专业人士反而不太愿意让AI替他们完成任务,即使是创意工作也是如此。

本文还回答了以下问题:

  • 如果人们对AI了解较少,他们真的会更多地使用AI吗?
  • AI的“神奇”感觉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比喻?
  • 这是否意味着对风险缺乏了解的人比较天真?
  • 我应该成为一名程序员以提高AI素养吗?

我们开始吧?

1、揭示六项研究中的悖论

什么是AI素养呢?

研究人员将AI素养定义为对AI的客观知识。他们通过两个测验来衡量(如果你有兴趣测试自己的AI知识,请使用附带的链接)。

  • 一个25题的测验,涵盖更广泛的实践范围,包括合规性、隐私和现实世界的应用场景,
  • 和一个17题的测验,更侧重于基础AI概念和技术理解。

AI接受度基本上是指你对使用AI产品和服务的开放程度或兴奋程度。这关乎你的意愿和兴趣。

直觉上,你可能会预期更多的知识会导致更多的AI采用,毕竟如果你了解它,你会信任它,对吧?

正如你所料,在四项初步调查中,大多数人(包括36位科技高管)都预测了这一点;他们认为更高的AI素养等于更高的AI使用率。

尽管数据证明他们是错误的。

这份报告涵盖了六项研究,以尽可能客观地找出AI素养与AI接受度之间的关系。

研究1. 哪个国家的AI素养最高?

团队分析了来自27个国家的数据。

他们发现,一个国家拥有越多AI人才,其人民实际上对AI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就越小。一个国家的AI素养与其对AI的开放程度之间存在强烈负相关。当他们排除美国数据(美国是一个AI素养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异常值)后,这种模式变得更加明显。

两个极端:

  • 美国和英国在AI技能方面领先,但他们的公民对AI改善生活的看法是最具怀疑的。
  • 相比之下,像印度沙特阿拉伯中国这样的国家,他们的AI专业知识要少得多(与英国和美国相比,可以阅读AI人才:有限、中等流动性、不可扩展、不可再生获得更多背景信息),但他们的人民却更加接受AI,通常坚信AI将“深刻改变”他们的生活或使事情变得更容易。

财富和教育呢? 研究控制了人类发展指数(HDI)、预期寿命、教育和收入,发现AI热情悖论仍然成立。

研究2. 谁用AI写论文?

最热衷于使用像ChatGPT这样的AI写作业的学生并不是那些对AI了解最多的学生。

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简单的测试。200多名本科生参加了AI素养测验,有25道选择题,涵盖了从编程基础到伦理困境的各种内容。然后,他们被展示了一篇AI生成的文章,并被问:“你会使用这样的工具来写你的作业吗?

结果发现,AI素养分数较低的学生最有可能使用AI写论文,有时甚至让AI替他们写整篇文章

简单来说,每增加1分的AI素养分数,使用AI的意愿下降0.05分。因此,学生对AI了解越多,就越不可能让AI替他们写作业。

这种影响在研究中是一致且统计上稳健的,即使只有几个分数的差距也会在AI接受度上产生可靠的区别。

研究3. 谁实际上使用AI最多?

让我们打破另一个神话。

最频繁使用AI的人不是技术高手;他们是知识差距最大的人

在研究3中,研究人员调查了401名成年人,并测量了以下内容:

  1. AI素养:17题的核心AI概念测验。
  2. 实际AI使用情况:过去六个月里你使用AI的频率是多少?(图像生成器、笔记记录器、写作助手等)

他们发现,AI素养越低,使用AI工具的频率越高,并且:

  • 高AI素养的人实际上在“技术准备度”上得分更高,他们更喜欢技术,但使用AI的频率更低。
  • 高AI素养 = 更加独立。然而,正是那些知识较少的人会把任务交给AI。
  • 但请注意,低AI素养只是意味着你对AI如何工作了解得更少,而不是说你不聪明或教育水平低。

总之,对AI了解较少的人使用AI更多;这与他们的年龄、收入技术热情无关。

如果你认为早期采用者是最有见识的,那就再想想。

研究4. 你更信任AI还是人类?

研究团队想知道,“对AI了解较少的人是否更倾向于让AI而不是人类为自己做出重要决策?

他们是如何测试的?

  • 1,099名成年人参加了一个25题的AI素养测验(与之前的研究所用相同)。
  • 然后他们被问:“在26个不同的任务中,你更希望由人类还是AI来完成?”
    任务包括预测笑话的趣味性、招聘员工、推荐浪漫伴侣等。

他们发现了什么?

  • AI素养越低,越倾向于选择AI。每降低1分的AI素养,对AI的偏好就上升0.05分(B = -0.05,p < .001)。
  • 这种效应在人们先做测验还是后做任务偏好时都保持稳定。

但也许有些任务确实应该自动化?

因此,研究人员对每个任务进行了评分,判断其是“客观的”(数字、事实、正确/错误答案)还是“主观的”(意见、直觉)。

虽然所有参与者都喜欢AI处理更“客观”的任务,如计算数字,但AI素养较低的人更可能说,“让算法决定”对于主观事项。这包括深度个人、主观或甚至具有后果的任务,比如选择浪漫伴侣。

总体信息是一致的:“知识较少”的群体更倾向于算法,尤其是在任务带有一定人性色彩时。

到现在为止,你可能想知道:为什么知道得越少反而会使用更多? 最后两项研究探讨了这个问题。

研究5和6:是什么让人成为AI真正的信徒?

为什么最响亮的AI鼓吹者知道得最少?

你可能会预期技术知识会激发热情。但事实上,AI狂热的真实燃料是一种神秘感。

在两项连续的研究中,研究人员探讨了AI接受的心理学。

参与者再次参加了AI素养测试,然后评估他们更愿意让AI还是人类完成一组任务。这次,研究人员还测量了新的因素:你是否认为AI是“神奇的”?

他们让人们同意或不同意诸如“人工智能似乎很神奇”、“AI从虚空中召唤答案”、“AI感觉像巫术”和“如果我能看到AI是如何工作的,它看起来会像魔术表演”等陈述。

他们将这些合并成一个**“将AI视为神奇”的指数**。

结果与之前的研究一致,AI素养越低,AI接受度越高

人们更愿意将任务交给AI而不是人类。而且关键的是,较低的素养也意味着将AI视为更“神奇”

这让我想起了这句话:

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。——阿瑟·C·克拉克,太空漫游系列作者。

而那些在AI测验中取得高分的人则不太可能将AI视为某种神秘的巫师;他们看到的是数据和电线,而不是从帽子里掏出兔子。

所以这种神秘感解释了热情的差距。

统计中介测试显示,“低知识→高AI热情”的联系主要由神奇感知的差异驱动

那些AI知识贫乏的人往往对AI看似非凡的能力感到惊叹和着迷,而这些敬畏的感觉推动了他们使用它的意愿

当研究人员计算数字时,通过将AI视为神奇的间接效应(即较低的素养导致更大的AI接受度)是显著的。换句话说,如果你考虑“AI感觉像魔法”这个因素,热情的差异基本上消失了。敬畏因素是秘密武器。

最后,研究6通过另外约1,000人(通过Prolific Academic)加强了这一结论,并添加了一个转折点。

团队增加了更多层次:人们是否对AI感到敬畏? 他们害怕它吗?

你可能会怀疑,对AI了解较少的人只是天真乐观,或许他们高估了AI的能力,或者只是不了解风险。

这些研究打消了这个假设。缺乏知识并不意味着缺乏担忧或观点。 实际上,对AI了解较少的人,如果有的话,在某些方面更加警惕AI的局限性和危险

在一个样本中,不太了解的人甚至将AI评为不如专家们道德。而且AI新手实际上报告了比熟练群体更多的恐惧,担心AI对人类的潜在影响。他们确实担心AI可能是危险或有害的,而不是盲目地认为“AI是无害的”。

所以,如果低素养个体并不认为AI更有能力或更道德,并且他们更加担心AI可能出错,那么为什么他们仍然更愿意使用它呢?

他们发现,对AI了解较少的人被技术的奇观所吸引,尽管他们隐约感觉到“魔术师”可能是危险的。

最终,单一的最佳预测因素是令人震惊的惊奇。
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AI执行人类类似任务时,热情差距最大。

当AI进入创意写作、咨询或艺术等角色时,我们通常认为这需要一种“人类的火花”,而初级用户却被明显的魔法所震撼,相比之下,经验丰富的AI用户则看到了魔法背后的东西。

我们知道限制、训练数据和算法。我们可能欣赏这个工具,但我们不会被它震撼

值得注意的是,当涉及到琐碎的任务(比如排序数字或转录文本)时,没有人看到多少“魔法”;这只是自动化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由于没有敬畏感,人们依靠更实际的评估(如效率和准确性)。

在这种情况下,有AI知识的人可能实际上更愿意使用它,因为他们自信地知道AI会在无聊的任务中表现出色,而知识较少的人并没有感受到任何奇迹般的体验,可能只是坚持手动方法。

2、技术素养 ≠ 学习编程

AI热情悖论给社会提出了一个重要难题。

我们希望人们更好地理解AI,因为知情的用户能做出更好的选择,不太可能被误导。

真正的技术素养并不是让每个人成为AI工程师。

但培养看透技术帷幕的能力。

这意味着:

  1. 理解AI系统如何做决策的结构(这样它们就不会被视为完美或超自然的),
  2. 认识到风险和限制(而不是仅仅惊叹于炫目的输出),
  3. 强调人类在部署这些工具时的责任

你不需要知道如何编写Python代码或从头构建神经网络来掌握这些内容。

更重要的是,例如,知道一个AI艺术生成器是基于数千张图像训练的(这可能引发版权或偏见问题),或者知道聊天机器人不会“思考”而是预测模式(所以它也可能自信地胡说八道)。

这种类型的素养帮助你将AI视为人造的、有缺陷的、由设计选择塑造的,而不是魔法,而是一个由人类创造的工具,带着我们的所有不完美。

无批判的敬畏是有危险的。

历史表明,当人们将一项技术视为神奇或难以理解时,他们可能会过度信任它或误用它。想想互联网泡沫,或是电力的早期日子。

“就像突然看到了天堂。” ——埃里克·拉森描述芝加哥世博会用电灯照亮时,使用尼古拉·特斯拉的霓虹荧光灯,由他的交流电系统供电。

在算法的时代,我认为真正的魔法在于人类。我们能够在使用强大新工具的同时,批判性地思考并坚持我们的价值观

为了保持人性并达到一定程度的AI素养:

  1. 始终问它是如何工作的?
  2. 关注手头的“问题架构师”而不是解决方案。
  3. 探索并定义技术的边界。

保持人性。


原文链接:Who Loves AI Products?

汇智网翻译整理,转载请标明出处